段永平:未来现金流的折现不是财务问题,其实可能是个哲学问题,反正我从来都没有算过,也没见哪个会计师会算过。
真正的未来现金流,在定量上是很难算出来的,而更多是个定性。
所以,说未来现金流折现,是个思维方式——也即哲学问题。
段永平:未来现金流折现不是个计算公式,他只是个思维方式。没见过谁真能算出来一家公司未来是有现金流折 现的。芒格说过,他从来没见过巴菲特算这个东西。
它是一种比较和概率,
1、这家产品和服务的公司的未来现金流要比另一家大或者小,这是一种定性,而不是定量上的区分。
2、这家产品和服务的公司的未来现金流要比另一家大或者小,这是一种概率,也即大概率比另一家大或者小。另一方面,这样就排除了小概率的事件——忽略掉小概率事件——非常重要。
一、定性比定量重要
比如,得出一个公司的利润“至少”能到多少一年,以及这样的利润能维持的年数(5年以上),就可以得出这样的公司内在价值和利润成正比的可能性。
段永平:当万科涨到3500-3600多亿时,我曾强烈建议我一个朋友应该卖 掉,因为我觉得万科要持续赚300多亿是件很困难的事,你花3000多亿去赚不到100亿的年利润实在不是个好主意。
因为不能维持,所以,3500-3600就几乎是到头了——此时能实现的投资收益就不会太好了——也即不是个好主意。
一般来说,算“至少”就得到了确定性,算“可能很多”,就得到了不确定性。
相反的案例,
段永平:苹果现在手里有 600 亿现金,去年4季度的盈利已经过 60 亿了。如果苹果达到 500 亿以上的年利润, 5000 亿以上的市值是非常合理的。一万亿只是一个说法,要看苹果后续的发展情况。
因为能维持年利润500亿以上至少5年,所以,以2000亿的价格,买入远期至少值5000亿的市值的东西,就是一个可以下重注的投资——实际的收益,也不止是2倍的收益。
通过在定性上起作用,就可以排除那些更大风险的公司。
二、忽略小概率事件
比如,
冯仑最近讨论过大道,他说:“段永平就只是用常识和理性去判断你这件事,如果不符合常识,他就不跟你说了,也不看你那些ppt什么的。段永平比王石还潇洒。”
这段话的背后,其实就是忽略掉小概率事件。
比如,产品和服务能战胜通胀的,往往比产品和服务不能战胜通胀的未来现金流折现要好。比如,具有提价权的产品和服务的公司,大概率要比没有定价权的产品和服务的公司的好。
通过和通胀的对比,就可以获得更大收益的公司。
比如,
段永平:比如我有闲钱,我会更倾向于买苹果,而不是亚马逊。至于亚马逊会不会涨更快,我并不知道所以也不关心。
这是因为大苹果能战胜通胀,而电商要降价才能销售——所以,战胜通胀要靠走量——量的提升能否战胜通胀,则是可能战胜、也可能不能战胜。
也就是说,苹果的确定性要大于亚马逊。
很多人会基于小概率事件做决策——“万一呢”这是这种思维模式中最喜欢问的问题。这个问题尤其不适合在股市里问和回答——因为股市是个9成人亏损的地方。
这种情况下,会错过那些从小概率变成大概率的公司——也即错过机会。但是价值投资者是不怕错失机会的——他们更害怕的是抓错机会。
在这种思维下,这是一个不断的比较和提升概率的过程,也是一个不断的排除亏钱风险、增加收益的过程——最终就得到了一个确定性相对更高的目标公司。
对价值投资者来说,一个投资能够赚钱,并且排除掉了远期亏钱的可能(近期亏钱的可能性是排除不掉的),那么要比一个投资可能赚钱、也可能远期亏钱要强。
巴菲特:规则一:永远不要亏钱。规则二:永远不要忘记规则一。
因为近期亏钱的可能性排除不掉,所以,这就是说要排除远期亏钱的可能。
在这个规则下,所以,电动车就不是一个好的投资方向,而英伟达也无法判断是否是个好的投资目标了。
段永平:我对nvda感兴趣。nvda确实厉害的,而且目前似乎看不到谁能对nvda有威胁。目前我没能明白的东西是:他们的这种垄断到底能持续多久?对nvda芯片的需求到底能持续多久?如果整不明白就很难下重手。下不了重手说啥都没啥意义。
因为,技术垄断,是有可能突然某一天醒来就会发现被打破的。所以,无法排除远期亏钱的可能性。
